六安茶又名“瓜茶”、“片茶”,十大名茶之一,产自安徽六安州与霍山县两地,从明朝开始就被列为贡茶。
清朝,六安茶是以两种形式贡入宫廷的,即岁进与年例贡。前者称之为岁进六安茶芽,或岁贡六安芽茶。这类贡茶额数大,朝廷对其入贡期限有严格的要求。而后者贡茶因在时间上不受朝廷的限定,所以原产茶地上的茶农等人竭尽能事进行加工,使之茶品质优中见丰富。其中“银针茶”仅取枝顶一枪,即茶叶尚未展开的细小嫩芽;“雀舌”,是取枝顶上二叶之微展者;“梅花片”,是择最嫩的三五叶构成梅花头;“松萝茶”虽非正宗产地,是仿安徽休宁加工法而成,依然属上乘茗品。
清朝廷对岁进六安芽茶,给予了多方的关注。在岁进贡额上,从清初到乾隆时期几度增减,因朝廷摊派过重,以至于巡抚等官员发出民力艰难等语。后为疏解民力而停贡两年,最后以每年400袋,每袋一斤十二两入贡为常。对于岁进的茶品的质量,朝廷明确提出“粗茶不堪内廷应用”的规定。届时地方官严把质量关,精心于雨前极品,即专采新芽中一枪一旗的叶子,经加工后以一斤十二两为单位,装入黄绢袋并予以缄封,最后封贮四大箱中,箱外需以龙纹装饰的包袱包裹,再用饰有龙旗的大杠抬之。贡茶自谷雨后起运,行程55天内抵京。朝廷在接收的各省岁进芽茶中,对于六安芽茶有特别的安排。清初,以六安芽茶送进内库,其余各种芽茶移交珍馐署,给予外藩。至清中期,六安芽茶则直接交与掌管朝廷的宴席膳食事宜的光禄寺,再由光禄寺转交茶库。而其他岁进芽茶则交与户部或礼部,再转交茶库。由上可见朝廷对岁进六安芽茶在诸多方面的倾心,而这一表现皆因对其有特别需求使然。
清代,由南方进贡的众多芽茶中,产自江苏天池山的天池茶与安徽六安州及辖地霍山县两处产的六安茶,是宫内后妃等人指定的日常饮用的茶品,其中又以六安茶为主。除此外,皇家在围猎、谒陵等外出活动中,六安茶也是必带的茶品。如乾隆四十一年四月二十一日,关于驾幸热河备带的丰富物品中,特别提出“上用六安茶八袋”。
"
"